圍爐夜話揭示了怎樣的深刻含義

《圍爐夜話》:使福澤豐厚,讓善心堅定
一、
人生的許多事情都是虛幻多變的,而在這多變的狀態之中,又有著陰陽不同的辯證法則,所以,人生真正的智慧不是在某一個方向以推至極端的方式去獲取自己祈求的事物,而是能夠站在更高的局面審視我心性,以使人生的局面都能平和順遂的存在于自己的生命之中,這才是睿智的人生態度。
對于人生來說,真正能使自己人生變得越來越好的根本,就是自己的智慧與善良,能夠讓德行更厚重,并且讓善行更堅定,才是一切正心正念的根本,而且也是指導人生走向正確途徑的出發點。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說:德澤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斷不負苦心,為善者須當自信。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德行和恩澤太淺薄,那么即便家中有好事,也未必是真正的幸運,所以春風得意的人有什么值得自高自大呢?天道是最公平的,人做事如果盡心盡力,苦心就不會白費,所以做善事的人心中要充滿著自信。
人生無定,如戲劇般變化莫測,而正因為它存在著無數的變數,所以才有了我們改變和掌握的前提條件,而這個前提條件就在于自己的心性,有著智慧的態度,有著良好的德行,才有了轉變禍福的根本。

就像《圍爐夜話》之中所說的,遇到好事的時候也不必過于輕薄,否則容易將那些看似是好事的局面轉變成禍患的前提。
同時也不要因為糟糕的事情而精神萎靡,因為老天爺是公平的,有的人富貴,但是精神匱乏,有的人貧窮,但是思想豐富,這一切正是因為他經歷了磨難,若他在經歷磨難的時候并沒有心生怨恨,而是多了一份對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更有著對于天地敬畏的善心德行,這一切早晚也會成為老天對他補償的前提條件。
在戰國時期,齊相靖郭君很善于分辨人才,當時他門下有一個門客叫齊貌辯,這個人看上去有很多缺點,導致他并不合群,很多人不喜歡他,靖郭君卻對他格外尊重。
門客們甚至還因為這件事情讓靖郭君趕走這個人,但是靖郭君沒有聽,把這個人留下了。
孟嘗君私下也對靖郭君說:“別為這件事情得罪大多數人。”而靖郭君卻說:“即使把他們都殺死,把我的家拆得四分五裂,只要能讓齊貌辯先生高興,我也在所不惜。”
后來齊威王死了之后齊宣王繼位,他很不喜歡靖郭君的處事方式,導致靖郭君被迫辭官回鄉。
靖國君回到了封地薛地之后,仍舊和齊貌辯生活在一起,沒多久,齊貌辯就跟靖國君辭行,請求讓他去拜見宣王。
靖國君就說:“大王都已經不喜歡我了,您去必定是自投死路啊。”
齊貌辯就說:“為了報答您的厚恩,我本來就不是去求活命的,所以我一定要去。”
靖國君見自己勸不住,只好同意他去見齊宣王。
齊宣王聽說他要來的時候,就非常生氣,在宮中等著親自懲罰齊貌辯。
齊貌辯見宣王之后,齊宣王問他:“你就是那個讓靖國君言聽計從,甚至為了你而丟官的人嗎?”
齊貌辯回答說:“喜愛是有的,言聽計從根本談不上,有兩件事情不如我說給您聽聽。第一件事情是:當初大王是太子的時候,我曾經私下勸過靖國君,我說‘太子耳后見腮,下斜偷視,孔非善貌,一旦掌權就會悖理行事,不如趁現在廢掉太子,免除后患’,而靖國君卻留著淚說‘不行,我怎么忍心這樣對待太子呢’?如果靖國君當初聽我的話并這樣做了,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了。第二件事:是靖國君回到封地之后,沒過多久,楚相照陽就請求用大于薛地幾倍的地方交換薛地,而我對他說‘這件事情的確很劃算,應該答應他’,但是靖國君卻因為不想背叛您,也就沒有同意,并且堅定地表示‘我從先王那里蒙受恩惠,繼承薛地,現在雖在后王那里失去寵幸,但是我忠于先王的心永遠不會改變,我如果將薛地換給別人,怎么對得起先生呢’?這兩件事情足以看出靖國君對您的忠心了。”
齊宣王聽了之后就非常感嘆,并且感動地說:“靖國君對我忠心竟然到了如此地步,都怪我年幼無知,務必請您替我把靖國君請來。”
齊貌辯回答說:“好。”
于是,靖國君又重回國都,齊宣王親自到郊外流著淚迎接,并請他出任齊國宰相。

二、
靖國君能夠在被齊宣王辭退之后重回朝堂,任宰相之位,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德性厚重,有德行就有福澤。
比如他留住齊貌辯這樣一個奇才,如果他剛開始因為別人的排擠而趕走了齊貌辯,也就不會有他后來的成就,再比如他對國家的忠心,也能夠看出他擁有福澤的理由,總之,正因為他頭腦睿智,心胸豁達,能夠識人容人,才有了接下來這一份好的機緣。
其二,也是對于善心的堅定。
一個人最難得的不是初心的善良,而是在見過世界的冷漠之后,依然保留著對于這個世界的仁慈,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所以最珍貴的善良就是在經歷了一番波折和考驗之后,在自己心中依然能有一塊不被俗塵所遮蔽的凈土,一個人才會因為這樣一份善良真正受益。
有了這兩者作為人生底色,不管是靖郭君,還是世間一切眾生,都可以擁有一個更加良好的人生。
《菜根譚》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立身處事不能太過于清高,對于污濁、屈辱、丑惡的東西要能夠接受,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太過于計較,對于善良、邪惡、智慧、愚蠢的人,都要能夠理解包容。
所以說智慧與善良,永遠是人生福澤的根本。
世間許多人有這樣一種誤解,就是認為自己明明也擁有這兩種特性,為什么卻沒有獲得想要的生活呢?
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以為的智慧其實只是客觀上的機巧,你卻拿著自己的小聰明想去獲取真正智慧才能獲取的東西。再者,就是你并沒有你以為的那么高尚和善良,人是難以自知的,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清純又善良,但是實際上只是懦弱和無能。
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一樣,一個人只有擁有真正厚重的德行和經過考驗的善良之后,才能因為這兩者而受益,但是當你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卻妄想著以自以為是的境界去得到自以為是的結果,這當然會讓自己失望。
所以說永遠記住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你足夠豁達,福澤足夠厚重,自然能在多變的人生中找到核心主宰,并以不變應萬變;只要讓自己內心淳樸,使自己足夠善良,才能在復雜多變的世事中游刃有余。
以此兩者處事,你的人生一定能散發出無盡光彩。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