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的陶器以什么為主
長江中游的 新石器時代文化
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工作,是解放后新發展起來的。最早發現的是湖北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隨后在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發現大溪文化。此外,湖南、江西兩省也發現了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

長江中游地區濕地
長江中游地處秦嶺以南,是長江的大沖積平原地帶,河流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這些自然條件使得這一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種植水稻的歷史。長江中游地區北鄰中原,東與沿海地區毗連,它們之間又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聯系與影響,共同創造著我國的燦爛文化。
大溪文化出土紅陶
大溪文化因五八年在四川東部巫大溪鎮的發現而得名。分布范圍大致在長江中上游的三峽地帶。湖北宜昌和荊州地區也有 這一類的遺存。

大溪文化石器
大溪文化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主要有斧、扁斧、錛、鑿、鏃等,也有少量打制石器,如鋤、矛及盤狀器。還有矛、錐、管針等骨器和陶紡輪、網墜。
陶器多紅色,還有灰陶和黑陶,多系手制,部分黑陶為輪制。器類有釜(圜底)、鼎(釜下加三足)、罐、碗、豆、缽以及簋形器、尊形器等。大部分素面無紋少數有弦紋、堆紋、朱繪等,也有一些彩陶。彩繪多施于胎薄而堅的細泥質黑陶上,彩陶多為細泥紅陶,常施一層紅色陶衣,以黑彩為主,紋樣有平行線紋、弧形紋、窗棱紋、橫人字紋等。
裝飾品有骨、玉器,骨器為笄、耳飾、象牙、豬牙圈、豬牙飾等,玉器有璜、玦、墜、環紐形飾等,還有松綠石耳飾和蚌環、蚌珠等。
墓葬僅大溪發掘74座,分布于遺址北部,排列密集,上下重迭,頭朝北。葬式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側身屈肢和俯身葬等,小孩的葬法與大人相同。屈肢葬顯然是大溪文化的一個特點,屈肢有多種方式,且曲的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文化(如甘肅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隨葬品的種類和多少方面也相差很大,有的以石器為主,有的以骨器為主,還有的以陶器為主。最多達58件,有的就根本沒有。有些墓的隨葬品顯得特殊,如1號墓用兩個紅陶碗復蓋在兩個乳房上;11號墓用兩條魚放在頸部左右,尾端銜于人口中;有的頭枕大象牙;有的以整條狗隨葬。這些奇特的埋葬習俗反映了什么,還需認真研究。
關于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的關系,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分布上,盡管大溪文化偏西,屈家嶺文化偏東,但二者在很大面積上是重合的;二是在地層關系上,湖北宜都紅花套的下層即大溪文化,中層與屈家嶺文化極為相似。因此大溪文化應當早于屈家嶺文化,同時也不排除還存在著若干地區差異。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