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解析: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還要關注所服務之對象--國家和人民,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不斷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需要。
導讀:育人是根本,教學是中心,質量是生命

教師,校長都應該實行能力更換制,提高教學質量,教書育人,教育為本,規范校風,清除教育界內的歪風邪氣,首先教師和校長自身要具備道德素質,要有愛國主義情懷,才能教好學生,才能當好校長,才能為社會主義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才能把中國建設好,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好務,敬好業,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團結同志,不貪不腐,才能做到忠于黨和人民,才能為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作出自己的貢獻。
育人有三個目的
教育如何體現“育人”?在我看來,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所以,關于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的。龍應臺女士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可以讓你看見水里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準則。人格養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礎,正直誠實是對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格的起碼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線就是文明人的底線。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
人生既有對人生發展的夢想,更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用以經常提醒自己和檢討自己的格言。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摘自:錢穎一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