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是誰提出的(康羅德 洛倫茲)
導讀:教養孩子人格社會化的四個關鍵期,遲到的教育杯水車薪
教育的最終歸宿是完成人的社會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社會化,二是智能社會化。也就是國人通常所說的“德能”。最自豪的還是我們漢語的概括力,西語表達方式的兩句話,轉換成漢語就倆字。今天我重點解析人格社會化。
中國有句話老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說的就是早期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放大到一生。這是老輩總結出來的教育經驗,只是由于我們一向欠缺邏輯理性思維,沒有讓我們把這種經驗性的東西推進到科學的層面去解析。這也是近代科學在西方產生而沒有在東方產生的原因之一,這是另外的話題,以后我會單獨發文。

基于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年)提出關鍵期概念,后來教育心理學者們有衍生出了關鍵期教育的理論。因而我們得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童年的心理行為特征為什么會對一生有那么大的影響。
關鍵期理論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啟發是:教育是人類的一項不可逆的活動,錯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也就是說在生命早期關鍵節點上你不施以恰當的教育啟發引導傳授,等過了這個節點再回頭補救,要么是于事無補毫無效果,要么是杯水車薪成本很高。
這種難以補救一般存在兩個方面,一是智能方面難以教會,二是人格方面難以影響。
例一:比如1920年在印度米德納波爾地區發現的狼孩卡馬拉,被人遺棄被狼所養,人類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用2年時間才教會站立,用6年時間才教會行走,直到16歲去世也沒有真正學會跑步和語言,也難以理解人類的情感,無法回歸人類融入社會。
例二:比如犯罪,所有的主觀故意犯罪行為的結果都可以再用心理社會學專業的概念定義為:社會化失敗。而這個社會化失敗一定是其早期教育中的觀念、性格、智商、情商等人格關鍵點有缺陷所致。等犯了罪再由社會強制教育那成本將大大提高,投入和產出難成正比。再比如有的青春期的孩子家里說不聽管不住,一般來自兩個原因:一是沒有與親人建立良好的親情扶養的關系資本——讓他聽你的話,二是在12歲以前沒有在他的觀念中建立穩固的規則意識——管晚了。

所以后人基于此又總結出了人生兩個不能等:“一個是孝敬老人不能等,二是教育子女不能等”。
既然不能等,那就趕緊行動。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教育到底應該教什么?育什么?
我認為中外有兩個現代教育家把教育的核心說明白了,這兩個人是師生關系,一個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一個中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老師杜威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學生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接下來我們把教育的四個關鍵期劃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0——3歲——撫養——性情。
第二階段:4——6歲——培養——性格。
第三階段:7——18歲——教養——人格。
第四階段:18 歲以上——修養——品格。
分段闡述:
第一階段:0——3歲——撫養——性情。
三歲之前是否親情撫養,是否少有虧欠,決定孩子的神經系統和性情取向。親情撫養少有虧欠的孩子性情平和言語溝通能力強,少有暴力傾向;非親情撫養多有虧欠的性情暴躁言語溝通能力差,多有暴力傾向。
第二階段:4——6歲——培養——性格。
三歲之后的孩子開始有了通過表達想法實現欲望滿足的能力,從這時候要開始建立取舍觀念——即什么能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幫他建立觀念控制行為養成習慣。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孩子要挾大人的致命武器:哭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答案:不該給的絕不讓步,如遇苦惱,把孩子帶回家領進臥室,施行“四不”策略:不罵,不打,不說,不走??迚蛄烁嬖V他有什么事就說,說通了就辦,說不通就先不辦,哭沒有用,達不到目的。在這個問題上往往做不好會產生兩個極端:老年人心軟讓步慣壞孩子,年輕人簡單粗暴傷害孩子。孩子從小良好性格的形成,一是建立在0——3歲親情扶養不虧欠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3——6歲觀念習慣培養不缺乏的基礎上。

第三階段:7——18歲——教養——人格。
這個階段屬于學齡階段,這個階段一方面要完成知識技能的基礎教育,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興趣習慣能力;另一方面絕不能忽視人格的教育。如果說對一個人的培養教育就是要完成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的鍛造,那么0——6歲是起步起跑階段,屬于初速度;6——15 歲是途中跑階段屬于勻速度;15——18歲屬于沖刺階段,屬于加速度。18歲以后父母的影響就很小了,不管你原來做的好不好,你只能交給他由自我修煉,交給學校環境熏陶,交給社會染缸染了。你最多只能敲敲邊鼓施以有限的建議影響。
這個階段學科學習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從未知到已知,即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擴充認知;二是從已知到未知,即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推理解讀未知的知識;三是養成終身學習的興趣意識能力,把科學探索,真理追求內化成一種可持續的生命理想。
與此同時人格成長要在這個階段教養三種模式:一是建立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做成自己的能力;二是建立群體人格和群體共存融入社會的能力;三是自我發展和團隊合作創造價值的能力。這是三對辯證的關系,需要對自我的約束,對他人的尊重,對規則的敬畏。
而約束自我,尊重他人,敬畏規則又不意味著壓抑和失去自我,所以這中間分寸的拿捏就是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個體和群體的平衡問題,是大學問。
第四階段:18 歲以上——修養——品格。
如果說18 歲以前父母和老師都在一路陪跑,那么18歲以后這個階段父母和老師就該退到場外不再陪跑了,頂多間歇性作為觀眾偶爾旁觀或者作為場外兼職教練隨機指導。
這個階段比拼的主要不再是誰的教練的水準,真正比拼的是孩子此前建立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自我規劃,自我發展的能力了。
幸福高貴的人生是約束出來的,不幸悲慘的人生是放縱出來的。我說這話不是普遍絕對的真理,至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個成年人行走江湖,不僅要靠能力,更要為能力保駕護航的是品格。品格的“品”字大有學問,就是一個人小時候一路從家庭、學校、自我的世界里走過來,走出來,走到社會上混。從小形成的性情,性格,人格最后要拿到社會上來“品”的。經得住“品”就被社會承認,被群體接納,生存發展就順利,此為得道多助;經不住“品”,就被社會否認,被群體排斥,生存發展就不順,此為失道寡助。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奉行做事先做人,要想做事成功,首先做人成功,做人不成功做事一定不成功。我們姑且討論此言是否科學合理,是進步還是倒退,單就這種對人格要求的偏執,就能看出我們民族文化對為人品格的要求一直是第一位的。
無論是人格還是品格,有個最基本的底線,那就是良知。我對良知的定義是:良知就是含著善良和慈悲的柔軟的心。
最后我想再重申一下我的“生命教育”理念給教育下的定義:真正的教育只教三種學問:科學,真理,良知。即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良知的堅守。
代表人類真理化身的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需要人”。我今天的這篇論述不過是在往圣先賢們的基礎上,學習借鑒中國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的視頻演講相關內容,對她的四個鍵期分類進行了進一步的定義和闡述而已。在此我對李玫瑾教授為教育學所做出的貢獻表示尊敬和感謝。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