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企鵝嗎(有的)
非洲是有企鵝的,非洲企鵝又名斑嘴環企鵝,主要分布于納米比亞和南非。斑嘴環企鵝身高68-70厘米,體重2-5千克,雄鳥的體型及鳥喙都較雌鳥的大。背部羽毛黑色,胸部和腹部白色,有少量黑色斑點和斑紋。
說到企鵝,你大概會想起冰天雪地的南極。其實,熱情如火的非洲也有土生土長的企鵝。
非洲企鵝學名為“黑腳企鵝”,成年后身高只有60厘米至70厘米,恰似蹣跚學步的孩子,走起路來憨態可掬。不過,它們的嗓門可不小,時常發出渾厚而響亮的叫聲,穿透力堪比驢子,因此也被不勝其擾的當地居民戲稱為“公驢企鵝”。
這群小企鵝生活在非洲大陸的西南海岸,它們最集中的棲息地位于南非好望角附近的西蒙鎮。盡管南非其他地區以及鄰國納米比亞也有企鵝,但大都零零星星,不成陣勢,只有在西蒙鎮的企鵝灘才能看到它們成群結隊地出現。
為什么企鵝能在非洲生存呢?其實,廣袤的非洲大陸氣候多樣,并非所有地方都炎熱干燥。非洲企鵝生活的地區屬于地中海氣候,全年溫和舒適,夏季最高溫度不過20多攝氏度。更何況,非洲企鵝就生活在海邊的沙灘上,隨時都可以跳進海水中“解暑”。
而且,這里的海水很特別。本格拉寒流流經非洲西南海域,帶來了南極的冰冷海水。同時,本格拉寒流的上升補償流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海面,形成了有利于漁業的自然環境,也豐富了非洲企鵝的“餐桌”,這里的沙丁魚、鳳尾魚等淺水魚類為企鵝提供了充足的營養。
特殊的身體構造也很重要。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非洲企鵝好像涂了粉紅色的“眼影”,那是用來調節體溫的腺體。企鵝體溫上升時,其體內會有更多血液流經眼睛上方的腺體,利用空氣流動幫助身體降溫,而“眼影”的顏色也會因此更加鮮艷。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非洲企鵝堪稱“模范夫妻”。小企鵝出生前,父母會分工完成40天的孵化,一只企鵝孵蛋時,另一只就去海里覓食,吃飽喝足再“換班”。
盡管非洲企鵝的生存環境和身體素質還不錯,但由于捕魚、貨輪漏油等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非洲企鵝數量一度急劇下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近年來,南非政府決定,減少企鵝棲息地及周圍的漁業捕撈,禁止貨船在附近海域通過或停泊,并在食物充足的地區新建保護區等,為企鵝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
為保護這群可愛的小家伙,南非居民也沒少費心。
西蒙鎮居民自1982年第一次發現企鵝后,便自發地將它們保護起來。后來,當局將西蒙鎮的企鵝灘納入開普敦桌山國家公園內,不僅成立了專門的保護區供企鵝繁殖,還在斜坡上乃至海邊房屋的附近花園里為企鵝筑巢。
當地還設立了專門的觀景區。人們用木板搭建了一條長長的走廊,深入到企鵝們棲息的海灘,讓游客近距離觀賞企鵝,并盡量避免打擾企鵝產卵和休息。這條木板棧道架空在沙灘上,企鵝無論是出海游泳、沖浪嬉戲或是覓食歸巢,都可以毫無障礙地從游客腳下的中空部分穿過。景區的門票和旅游相關收入也被用來維護和改善企鵝的生存環境。
一般來說,非洲企鵝都會“安分守己”地在保護區生活。不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游客大幅減少,有些膽子大的企鵝已經開始嘗試拖家帶口,跑到人跡較少的海濱街道遛彎了。在靠近海岸的停車場,保護區還設立了專門的警告牌,提醒司機在發動汽車前先檢查車底有沒有小企鵝。
疫情發生前,西蒙鎮總是游客如織、熱鬧非凡,這其實給企鵝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擾。許多成年企鵝不愿在沙灘上“被迫營業”,就成天暢游在海里捕魚玩耍,到了夜間再上岸給小企鵝喂食。疫情發生后,西蒙鎮清凈了許多,企鵝白天上岸喂食小企鵝的次數明顯增多,小企鵝們也長得更茁壯了。
小企鵝生存狀態的變化正是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結果。因為疫情的暴發,這一進程被大大加速了。如果沒有人類有意識地保護,非洲的小企鵝恐怕早就和其他許許多多物種一樣,滅絕在地球上。如果沒有人類特意設立的保護區,小家伙們恐怕也很難建立起安全感,更不會在疫情發生后這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鼓起勇氣,去人類生活的地方“探險”。這份安全感,與日益得到重視的環境一樣,也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田士達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