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的內容和作用(推恩令是誰的建議)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后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推恩令的具體內容,原本諸侯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來繼承,這個人選便是嫡長子。但推恩令直接將這個條件改了,只要是諸侯王的孩子,不管是嫡還是庶,都同樣可以獲得王國的一部分土地。并且,在此基礎上,對原本已經分割過的土地,還能再次分割,到地盡為止。
導讀:“史上第一陽謀”——推恩令,并非傳說中那樣無解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一條針對諸侯國的政策,被后世人稱為“史上第一陽謀”,號稱無解,那么這條政策的厲害之處在哪兒呢?
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力坐大,漢景帝削藩不成,釀成七王之亂,幸好武力平叛成功,削弱了諸侯王勢力。漢武帝上臺后,采取“推恩令”策略,將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制改成所有兒子一起瓜分諸侯國制度。

若按嫡長子繼承制,除了嫡長子能夠繼承諸侯王的一切外,其他所有嫡庶兒子都只能分得象征性的封賞,得不到尺寸之地。所以“推恩令”頗有利益均沾的意思,把原該諸侯王的嫡長子一個人得到的好處,拿來分給諸侯的所有兒子。就連諸侯王也覺得這樣不錯,自己的領地沒有減少,都在自己兒子的手上,而且那些原來沒有編制的兒子也都混上了編制。
于是漢中央就借著“推恩令”這無本買賣瞬間瓦解了諸侯國內的凝聚力,諸侯王的嫡長子們獨力難支,無力回天,眼看著一個個原本“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的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最后“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變成了幾百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于縣的列侯國。

數年后,當漢武帝借“酎金事件”削減、廢除了一百零六個諸侯國、列侯國時,已經沒有一個諸侯敢亂跳了。
很多歷史愛好者經常說,推恩令這條計策簡直無敵,根本沒有破解的辦法,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推恩令本身并不是只有哪一個人才想得到,而是看這個時代適不適合這么搞,有沒有條件這么搞。
推恩令不是漢武帝首先提出來的,而是漢文帝時期就提出來的老政策。當然了,文帝時期根本沒有實行的條件。后來到了漢武帝王時代,漢朝的中央政府已經擁有了無以倫比的權威,所以推行下去了。

如果真的是了不得的陽謀,那漢文帝早就實施了,那樣一來吳楚等諸侯國直接分成很多小國家,哪還會爆發七國之亂。漢獻帝也可以推一下曹操,把他一分為三,曹丕、曹植和曹彰一人一份,唐昭宗推一下藩鎮,那些武將孩子可都不少,下去兩代人,每個節度使估計就只管一個小縣城了。
但是那些時期推得動嗎?根本推不動,沒別的原因,只是拳頭不夠硬罷了。
推恩令建立的基礎,是多年前七國之亂朝廷已經把不聽話的幾個諸侯國打殘,加上朝廷有錢有人,不怕你哪個諸侯國敢再跳出來。否則,一個沒有權威對地方威懾力嚴重不足的朝廷,你這么搞試試看吧,根本沒有作用。
本質上,推恩令是朝廷在已經全面壓制地方諸侯國的情況下,讓雙方臉面上都比較好看的一個政策,諸侯國知道你就是在削藩,但你沒有直接取消封國,我也犯不著去鋌而走險,也沒能力沒辦法串聯大家一起跟我鬧。
另一方面,朝廷知道你知道,但我給足了你面子,至少好幾代以后你們才真正削得降得差不多,這么做已經給足了你諸侯國面子。
說白了,推恩令并不是無解,真正無解的,是那支平定七國之亂,攻無不克的西漢中央軍。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