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恩令真的無解嗎

    哼哈百家事 2023-01-11 22:36:08 投稿 瀏覽:257
    導讀:漢武帝的推恩令,史上最神奇的法令,最無解的制度

    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多,漢武帝劉徹就是其中一位。在他當皇帝期間,進行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改革。其中,有一項制度的推行既維護了中央集權,又變相的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實力。更為奇妙的是,各諸侯國居然都破解不了這個難題。那么這一神奇的制度是什么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到那個時代,詳細了解一下這個神奇的"推恩令"。

    西漢在建國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目的是維持劉姓江山萬萬年。漢朝初年,全國共有54個郡,但朝廷直接管轄的僅僅只有15個郡。也就是說,各諸侯國一共管轄了39個郡。是不是很恐怖?如果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對抗朝廷,那么后果不堪設想。

    到了漢景帝時期,朝廷打算削弱諸侯國的行動已經迫在眉睫,此時晁錯向漢景帝獻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削藩策》。于是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下詔書削弱各諸侯國。這種做法導致了各諸侯國紛紛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史稱"七王之亂"。

    雖然"七王之亂"最后被平息,但西漢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漢景帝沒有完成削藩的任務就撒手人寰,于是,削藩的重擔便落到了漢武帝的身上。

    漢武帝時期,有一個叫主父偃的大臣向漢武帝提了一個建議。他建議在諸侯中推行一項法令,讓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幾個部分,逐一封給自己的兒子們。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很快將這一法令頒布下去。這個法令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于是,一場中央和各諸侯國的權力角逐戰就此展開。

    法令頒布之初,一些大的諸侯王并沒有在自己的封地推行。他們也看出其中的名堂,這項制度本質上就是要逐漸的削弱各諸侯國的力量。但是不久,諸侯王不遵行"推恩令"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這次顯露出來的矛盾并不是中央和各諸侯王的矛盾,而是各諸侯王兒子之間的矛盾。

    為什么呢?這還要從諸侯王繼承的制度上談起。

    "推恩令"頒布之前,各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一般都是讓自己的嫡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并沒有繼承爵位的權利。這就導致了各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們對嫡子的眼紅和嫉恨,但朝廷的制度和自己的老子在那里擺著,誰也沒辦法違抗。如今"推恩令"頒布了,其他的兒子們就有了可以合法爭取自己權益的機會。試問,面對這種機會,哪個諸侯王的兒子會放過?于是,各地的諸侯王雖然不情愿,但是也不得不實行朝廷頒布的"推恩令"。

    那么就有人要問了,為什么各諸侯王不聯合起來對抗朝廷,再來一個像"七王之亂"那樣的套路?

    答案是:幾乎不可能。為什么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主要是由董仲舒總結提出的,主要意思就是將仁政和法治結合起來,把政治倫理化,將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賦予一層溫情的色彩,并提出君權神授和三綱五常等一系列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論。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而且給皇帝戴上一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面紗。

    第二個原因就是中朝的建立和刺史的設置。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士族豪強的發言權從而加強皇帝的權利,漢武帝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級官員作為自己的參謀助手,后來演變為相對于外朝的另一個內廷,而且實際權利逐漸增大。另外,賦予刺史新的權利。除去實行各地的監察制度之外,刺史的職位在各郡和各諸侯國之上。雖然官職級別不高,但權利很大,這就對各郡長官和各諸侯王形成一種威懾。

    以上兩個原因,一個是意識形態層面,一個是具體實施層面。兩者相輔相成,從輿論、倫理和具體制度都對諸侯王加以限制。因此,此時的各諸侯王比"七王之亂"時期增加了很多掣肘,就是想亂也亂不起來了。

    作為那個時代的諸侯王,他們能破解"推恩令"嗎?

    我的看法是,確實破解不了。想要破解"推恩令"只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不遵行"推恩令"。不遵行"推恩令"的后果朝廷的問責倒在其次,主要是自己的幾個兒子不樂意。而且幾個兒子之間很有可能進行同室操戈,最后的結局誰也無法預料。

    第二條路,起兵造反。要想起兵造反,再怎么說也得需要一個理由或者名義。就"推恩令"來看,朝廷是為了貫徹儒家所講的"三綱五常"。同樣都是兒子,朝廷都替你諸侯王考慮到了,要對各個兒子平等對待,你自己如果反對,你的兒子站出來首先反對你。朝廷真是太聰明了。

    所以,在漢武帝時期所實行的"推恩令",既沒有觸動各諸侯王的既得利益,又得到了各諸侯王眾兒子的擁戴,最重要的是在不激起矛盾的情況下變相的削弱了各諸侯王的勢力,而且不能被各諸侯王所破解,真的是一項神奇的制度。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即刪,多謝」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_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_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